拾遗

TCP/IPOSI数据单元主体协议
应用层报文 message进程SMTP
应用层 Application表示层 Presentation
会话层 Session
传输层 Transport分段 segment端口TCP UDP
网络层 Network分组/数据包 packet主机IP
链路层 Data Link帧 frame节点以太
物理层 Physical

socket: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 规则: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要发给外网的报文:

  • 目的 MAC 应该是路由器 LAN 口,因为是路由器负责转发
  • 目的 IP 应该是服务器(废话

路由器转发后的报文:

  • 源 MAC 和源 IP 都应该是路由器 WAN
  • 目的 MAC 应该是网关,不过如果不用走网关(即服务器在同一子网内,但不归这个路由器管,因为有公网 IP),就直接写服务器 MAC,因为路由器 ARP 里有这个服务器
  • 目的 IP 应该是服务器(废话

1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按范围分类

  • Body Area Network
  • Personal Area Network
  •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Wide Area Network
  • InterPlanetary Network

按节点移动性分类

  • The Internet
  •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 Optical Network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Mobile Ad hoc Network

1.3 网络核心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中不会预留带宽、缓存等

计算机网络是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中会预留带宽和缓存,建立连接时,沿途所有交换机都为其维护连接

电话网络是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的优势是可确保服务质量,有专用资源,不会被干扰

1.4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端到端时延

传播延时 prop只与链路长度有关,视为常量

  • 消息 message:应用层中进程间交互的数据单元
  • 分段 segment:传输层中端口间交互的数据单元
  • 分组 packet:网络层中主机间交互的数据单元
  • 帧 frame:数据链路层中节点间交互的数据单元

2 应用层

应用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
EmailSMTP/POP3TCP
The WebHTTPTCP
File transferFTPTCP
Resolve domain namesDNSUDP
Trivial File TransferTFTPUDP
Remote loginTelnetTCP

get 返回信息中的 content length 单位是字节

邮箱服务器之间使用 SMTP,POP3 纯收邮件,IMAP 在线直接访问邮件

什么是POP3、SMTP和IMAP?

3 传输层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几乎等同裸的 IP,只能通过网络层(IP)提供的源地址信息分辨发送者

  • 无连接传输,不可靠,可靠性要由应用层实现
  • 首部 8 字节,总长不超过 64KB(
  • 服务端一个套接字可接收多个客户端连接

校验

(每个字长 16 bit)

对包含伪首部、首部、数据在内的数据:

  1. 每 16 位求和得到一个 32 位数
  2. 若高 16 位不为 0,则高 16 位与低 16 位相加,得到新的 32 位数
  3. 重复步骤 2 直到高 16 位为 0,将低 16 位 取反 得到校验和

取反使得检验时只要将校验码和数据一起相加即可得到全1

能确保检测到 1bit 错误,2bit 及以上不一定能检测。

伪首部包含 源IP,目的IP,补位用的8位全0,协议代码(17),UDP数据包长度。伪首部仅用于计算校验和,不会真的发送。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可靠传输,有持续连接和非持续两种
  • 首部 20~24 字节
  • 服务端一个套接字仅服务一个客户端连接

Reliable Data Transfer

参考:可靠数据传输基本原理

rdt 是没有窗口的

  1. rdt1.0:
    • 假设信道完全可靠
    • 收发双方都只有一个状态
  2. rdt2.0 停等
    • 假设信道只可能比特受损
    • 差错检测,接收方反馈,重传:NAK 的时候重传,ACK 的时候继续
    • 不能在等待反馈的时候接收上层数据,故称 停等
  3. rdt2.1:
    • 考虑反馈受损
    • 加上分组编号,由于停等,故只要 0 1 两个编号
  4. rdt2.2:
    • 不发 NAK,只发最新的包的 ACK
    • 冗余 ACK 相当于 NAK
  5. rdt 3.0 ABP,比特交换协议
    • 考虑数据丢失
    • 加入定时器 RTT(往返时间 round trip time),超时就重传
    • 利用率:

Go Back N

  • 发送方可以有 N 个未确认的数据包(也就是最多能 回退 N)
  • 接收方只依次 ACK,不能跳跃。若收到的包不连续,则持续 ACK 上一个连续的包
  • 计时器给最老的、未确认的包计时
  • 刚建立连接时,接收方构造一个虚的 上次确认
  • ,k 为数据包序号长度

Selective Repeat

  • 发送方可以有 N 个未确认的数据包
  • 接收方为每个数据包单独 ACK
  • 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计时器
  • ,否则若 ACK 全丢失,会把重传数据当成新数据

TCP

是 GBN 和 SR 的结合

  • 像 GBN 一样只为最老的数据包计时
  • 像 SR 一样支持不连续的ACK,即:支持累积确认,总是传 ACK 请求的包

ACK

确认的 ACK = 发送的 seq+1;确认的 SEQ = 发送的 ack。双方都是这样

序列号是当前字节在文件中的偏移量,确认号是希望收到的下一个字节的偏移量

只有 TCP 的 ACK 会超前,GBN、SR 的ACK 都不超前

RTT

计时器要长于 RTT

  • 过短:不必要的重传
  • 过长:效率低

估计 RTT:

  • SampleRTT:忽略重传的,并且最近的传输权重大

忽略重传:是因为若出现 premature timeout,即第一次的 ACK 在超时重传后才送达,则发送方的 RTT 测量为错误结果

重传

三种重传:

  1. 超时重传:定时器结束时未收到 ACK,则重传
  2. premature timeout:重传后收到 ACK,接收方收到重传后仍确认最大的序号
  3. 跳过 ACK:没收到上一个 ACK,就收到了后面的 ACK,发送方仍继续发送收到的 ACK 请求的数据包

总之一切照常

快速重传:连续收到三个相同的 ACK 就立刻重传,不管定时器

流量控制

发送方有一个接收窗口 rwnd,即未确认的数据包不能多于 rwnd。也就是 GBN 和 SR 里的 N。

三次握手

第一、第二次握手的 seq 都是随机生成的,第一次握手无 ACK,其他正常。

第一、第二次握手的 SYN = 1,不能携带数据;第三次 SYN = 0,可以携带数据

若服务器的一个老第一次握手请求发送到了客户端,客户端会进行确认,但服务器会注意到过期的 ISN 编号,并忽略该第二次握手。

同样,客户端也会检查第二次握手中的 ISN 编号。

四次挥手

第一、第二次挥手可以携带数据,第三第四次不行(因为连接已断开)

拥塞控制

流量控制是收发双方间的,是为保证来得及接收而控制发送速度; 拥塞控制是防止网络中数据过多,使网络过载,而控制发送速度。

加性增加,乘性减少

TCP congestion-control algorithm: (cwnd = congestion window, ssthresh = slow start threshold)

  • slow start:(指数,超时或初始进入,以窗口为1为开始)
    • 初始状态或出现超时时将发送窗口长度设置为1,此后每收到一个ACK则窗口长度+1(也就是每一轮之后翻倍)
    • 若窗口大小达到慢启动阈值则进入拥塞避免

窗口1+1=2后,发送的数据数也变为2,于是会收到2个ACK,则该RTT下窗口长度2+2=4,实现指数增长

  • congestion avoidance:(线性)
    • 收到新ACK时 cwnd = cwnd + MSS/cwnd

MSS:最大报文段长度

  • fast recovery:(指数,三个重复ACK时进入,以窗口锐减为开始)
    • 每收到一个重复的ACK则恢复1个发送窗口长度(指数)
    • 收到了新的ACK则恢复拥塞避免
    • 若超时则进入慢启动状态,阈值设为窗口的一半,窗口设为1
  • Tahoe:有重复三个 ACK 时将窗口设置为1(旧版)
  • Reno:有重复三个 ACK 时将阈值设为先前窗口的一半,窗口为阈值(+3MSS)(常用)

窗口减半后,即进入快速恢复后,若窗口指数增长,则还是快速恢复;若窗口线性增长,则是拥塞避免

TCP 平均吞吐率:3 / 4 W,W 为拥塞窗口大小

TCP 公平性:

从 A 开始,到 B 时丢包,减半至 C(C 为 B 与原点的中点),如此反复不断逼近最优点

4 网络层1:数据

虚电路和数据报网络

虚电路:预先建立好路线;数据报:每个报文单独走

都是分组交换!

Virtual Circuit 虚电路

在废物 ATM 网络用过(不是自动柜员机啦

一条虚电路在不同路段的编号不同。如果相同,那要修改就会影响整个网络。

转发表

入接口入VC号出接口出VC号
112222
263118
37217
197387

每经过该路由器创建一个新虚电路,就会在表里加一项

虚电路是单向的(只是有些题目的设定罢了!)

选路和转发

  • 选路是在网络中寻找到目的节点的路径,通常依赖选路算法进行;
  • 转发是在已知路径的基础上,根据路径选择下一个节点,以便转交数据包
  • 两者的关联:选路是转发的基础。

Datagram Network 数据报网络

最长前缀匹配

Prefix MatchLink Interface
11001000 00010111 00010*** ********0
11001000 00010111 00011000 ********1
11001000 00010111 00011*** ********2
otherwise3

Ex:11001000 00010111 00011000 00011000 10101010 -> 1

一般而言,路由器仅需将部分地址转发至内网,其它的统统指向外网即可,于是不用记忆四十亿地址

路由器

输入排队

HOL(Head of the line)Blocking 是一个 由于其队伍前面的数据报被阻塞,导致即使其自己的目标出口畅通,也被阻塞

IP(internet protocol)

  • 无连接,不可靠
  • 首部 20~24 字节

  • Time to live:每转发一次就减一,减到 0 时路由器必须抛弃该数据包
  • Upper layer protocol:上层协议,仅会在到达终点的时候用到,6 = TCP,17 = UDP

IPv4 数据包分片

分片可能在任一个节点进行,还可能出现多次分片

不同链路都有不同的最大传输单元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即硬件限制。当要传输的数据包大于链路的 MTU 时,就要进行分片。

每次分片,IP 头部都会占用 20 字节。

  • length:含 ip 头 的字节长度
  • id:同一个分组的分片有相同 id
  • flag:是否还有后续片
  • offset:之前的(按原数据算)所有片的字节长度除以 8(不含 ip 头)

原数据总长也算了头部!

IPv4 编址

IP 地址分给网卡而不是主机

  • 全 0 为该网络的该主机
  • 主机全 0 为网络地址,路由器路由表现
  • 网络全 0 为本网络的某主机
  • 全 1 为受限广播地址,本网络全部主机
  • 主机全 1 为直接广播地址,某网络全部主机

127 开头为回环地址

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131.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 为内网 ip

补充知识:100.64.0.0/10已经被用于运营商NAT

分子网只会减少能用的主机!子网只是方便路由器进行管理

  • 子网:将主机位中的前几位设为子网号
  • 子网掩码:将标准地址与掩码按位与得到子网号(故默认掩码为 255.255.255.0)
  • 例如 255.255.240.0 (240=11110000)从B类网络的16位主机号借了4位作为子网号,即
  • 子网号中全0全1保留,故子网至少要2位,主机号也至少2位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a.b.c.d/xx 为子网长度

CIDR aggregation:聚合 CIDR,即把多个 CIDR 表示的子网聚合成一个 CIDR 表示的子网。目的是减小最长匹配的长度

转发表

写转发表时,前缀越长越好。题目可能会对前缀数(即 entries)有要求,一般是 others 里加一条,补其它接口的空子:即写一个比之前接口更长的,且不影响那个接口转发的前缀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1. 新加入的主机会用 UDP 向所有设备 67 端口广播
  2. DHCP 服务器收到广播后会向所有设备广播要启用的新 IP(广播是因为新设备还没 IP 地址),即 DHCP offer
  3. 新来的主机会选用一个 offer 并向对应的 DHCP server 请求
  4. server 发送 ACK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用端口号表示内网连接

穿越NAT方法:

  1. 静态配置:绑定路由器某端口与内网设备的某端口
  2. UPnP:动态配置
  3. 中继:将NAT信息登记到应用提供商的服务器

|WAN side|LAN side| |24.134.112.235:5001|192.168.1.3:3345| |24.134.112.235:5002|192.168.1.3:3346|

其中24.134.112.235为路由器 WAN 口 ip,192.168.1.3为内网某主机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主要通知报错信息

ICMP 报文包含一个类型字段和一个编码字段

ICMP通常被认为是IP的一部分,但从体系结构看是在IP之上,是3.5层。

traceroute就基于ICMP

IPv6

  • 128 位地址
  • 固定的 40 字节头部
  • 不再分片,要是过大就用 ICMP 发个“Packet Too Big”给发送方
  • 可以用 Tunnel 把ipv6的报文封装在ipv4的里,需要人工配置隧道

5 网络层2:控制

路由算法

路由器只关心下一跳去哪,而不关心整体的路径。路由算法负责维护转发表。

把网络抽象为有权图,路由算法就在该图中求解最短路径。

  1. 全局路由算法:L-S

  2. 分布路由算法:D-V

  3. 静态路由算法:人工填写,若拓扑结构有变化(例如链路故障)就要人工及时修改

  4. 动态路由算法

Link-State Packet,链路状态报文,即路由器测量与其直接相连的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延时), 生成LS报文,并向所有路由器广播,由此每个路由器都获得了完整网络拓扑结构。

一个 LS 报文记录从路由器 A 到路由器 B 的链路状态,路由器每收到一个邻居发来的 LS 报文就要应答, 并向其他路由器发送新收到的这个报文

每个路由器会对每个已收到的 LS 报文贴上一个序号和生存期,此后只会记录序号更大的 LS 报文

获得完整网络拓扑结构后使用 Dijsktra 算法

  • D:cost,P:上一跳的点,N:记录各个 D 最小的点,一开始仅含起点
  • 先找一遍邻居
  • 把 D 最小的点加入 N,然后从 D 最小的点,重复上一步,若 D 变小就更新之。加入 N 的点就不再写其值

考虑流量的时候,会出现链路负载振荡的现象

要写到所有点进 N 为止

Distance-Vector (DV) 路由算法

DV:Distance vector,距离向量

路由器 A 计算自身到C的成本(A-C不直连):获取邻居路由器 B 到 C 的成本,则 A到C = A到B + B到C

当链路状态有变化时,将自己的 DV 发给邻居,邻居据此通过Bellman-Ford 算法重新计算,若有变化,则通知邻居

好消息更新快,坏消息更新慢:因为坏消息之前的状态会残留在邻居的通知内

出现路由黑洞,通过毒性逆转解决,即当 C 通过 B 选路到达 A 时,C 告诉 B:C 到 A 的成本为无穷大 (然而该协议在环路内失效)

要写到某一步无更新为止

对比 LS 和 DV

  • 报文复杂性:DV仅在新的链路费用导致最优路径变化时才广播,而LS在任意变化下都广播
  • 收敛速度:DV收敛慢,还有路由黑洞
  • 鲁棒性:DV算法的一个不正确的节点计算值会扩散到整个网络

Intra-AS Routing(自治系统内选路)

intra-AS Routing 也被称为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s(IGP)

上述选路算法在大规模网络的迭代一定不会收敛,并且单个路由器不应受限于外部网络而被迫选用某种选路算法。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用于解决这两个问题。

AS之间运行自治系统间选路协议(inter-AS routing),一个AS内部的路由器运行相同的选路算法(intra-AS routing),且拥有彼此之间的信息。每个AS都有一个或多个负责连接外部网络,称为网关路由器。

AS routing 是要让 某个 AS 知道地址ip属于哪个 AS;当这个地址属于两个AS时,还要在AS层面确定选哪条链路最优。(选路算法必须让每个ip只有一条路径)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基于 DV

  • RIP的成本计算是以跳数计,一跳就是1,最多支持15跳。
  • 路由器每30秒与邻居打一次招呼(更新)
  • 每次只能更新25个目的子网

路由器根据邻居发来的通告(即邻居自己的转发表)更新自身转发表。若180秒未监听到邻居,就认为其不可达,并通告其他路由器。

路由器也可以使用RIP请求邻居到指定目的地的费用(以UDP的方式使用520端口)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是RIP的后继者。RIP是DV类算法的典型代表,而OSPF是LS的代表协议核心是一个使用泛洪链路状态信息的协议和Dijkstra算法。

OSPF 通告包含在OSPF报文中,而报文直接承载在IP分组中,不依赖TCP、UDP。

OSPF 将AS再细分为了多个区域(area),其中有一个主干(backbone)区域,负责为其他区域之间的流量选路。

  • 内部路由器:不属于主干,只执行 intra-AS
  • 区域边界路由器:同时属于区域和主干
  • 主干路由器(非边界路由器):内部路由器通过所在区域的主干路由器知晓通往其他区域的路由
  • 边界路由器:与其它AS的路由器交流

自治系统间选路:BGP

BGP 是全互联网使用的 自治系统间选路算法

  • eBGP:在AS之间传播可达信息,网关路由器用eBGP向其他网关路由器通告所在网络能够到达的其他网络
  • iBGP:在AS内部传播可达信息,网关路由器用iBGP向所在网络的其他路由器通告eBGP获得的信息

eBGP 需要直接连接,iBGP不需要(TCP报文可以经过多跳)

BGP Notes

BGP 只计算 AS 跳数,不计算路由器跳数,即:BGP选择的是AS-path最短的路径,与路由器个数无关

Next-Hop 不会保留源路由器的端口号,而是改为发布者的端口号,便于回溯

广播和多播选路

广播

源不必把一个报文发多次,每次设定不同目的,而是只要发一次,在路由时广播。

节点转发过就不必再转发,节点通过序号来辨别,即转发的报文只递增不递减。

用生成树的形式实现,源作为树的根。

组播(多播)

地址为D类,即1110开头。组播地址需要申请。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既不属于传输层,也不属于网络层

IGMP 管理路由器上的组播组,并维护状态表来进行转发。

6 链路层

链路层简介

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 成帧(framing):有帧头帧尾,故又称帧定界
  • 链路接入(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AC)
  • 可靠交付(相邻节点间可靠,不保证端到端可靠,因为可能在节点被抛弃)
  • 流量控制
  • 差错检测和纠正
  • 半双工和全双工

链路:加上可靠性控制的电路

链路层在何处实现

  • 主体部分:网络适配器(network adapter)/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
  • 网络适配器核心是链路层控制器,一个实现了许多链路层服务的专用芯片
  • 链路层功能大多是硬件实现的,但部分是在运行于主机CPU上的软件中实现的

链路层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即是协议栈中软件和硬件交接的地方。

0.5层:驱动,在软件做;1.5层:网卡,在硬件做。

源到目的可能经过多种链路层协议

差错检测和纠正

3种技术:

  • 奇偶校验
    • 加上校验位后共有奇数个 1 or偶数个 1
    • 二维:在纵向也进行奇偶校验,如此能够实现差错纠正
    • 最短校验和:一般在将数据排成接近正方形的格式能实现最短校验和
  • 检验和(checksum,适用于运输层)、因特网检验和
    • 切成16位一段,取二进制补码,求和,把进位加回最低位
  • 循环冗余检测(CRC,适用于适配器中的链路层):多项式编码、生成多项式
    • 数据 D,r+1 位的生成多项式 G(最高次为r),G 的最高位须为1
    • 发送方选择 r 个附加比特 R,附加到 D 之后,使得得到的 d+r 能够用模2算术被 G 整除
    • 接收方若发现不能整除,则出错
    • R 实际就是 (D<<r)/G 的余数(此处除法每步是异或,不是减法!)
    • codeword:D后接R

若 G 中 的系数非0,则可以检测所有 1 比特差错(根据数字通信,这俩必须为1,所以永远能检测 1 比特)

若 G 中含有 至少三项的因式~~()~~,则可以检测所有 2 比特差错

若 G 中含因式 x+1,则可以检测所有奇数比特差错

可以检测长度不大于 r 的差错,大于 r 的不一定能检测到

G 的各项系数为 1 或 0,所有运算均模 2

能否检测x比特差错:若一个阶数不大于 d+r,错误位数为x的错误模式,可以被 G 整除,则不能检测x比特差错。譬如1000001可以被1101整除,故1101不能检测所有2比特差错

多路访问链路

多路访问问题(multiple access problem):如何协调多个发送和接收节点对一个共享广播信道的访问?

  • 多路访问协议(multiple access protocol):节点通过这些协议来规范它们在共享的广播信道上的传输行为,并且不需要一个单独的信道进行管理。又称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 碰撞(collide):多个节点同时传输帧,所有节点同时接到多个帧,没有一个节点能够有效的获得任何传输的帧。
  • 3种类型的协议:
    • 信道划分协议(channel partitioning protocol):借助频分、时分、码分划分信道
    • 随机接入协议(random access protocol):允许冲突,协议负责从冲突中恢复
    • 轮流协议(taking-turns protocol):轮流让信道担任管理者

随机接入协议

随机接入协议中,一个传输节点总是以信道的全部速率进行发送。当有碰撞时,涉及碰撞的每个节点反复地重发它的帧(分组),直到该帧无碰撞的通过为止。

但是当一个节点经历一次碰撞时,它不必立刻重发该帧,而是等待一个随机时延(独立地选择随机时延)。

常见的随机接入协议:

  • ALOHA:纯 ALOHA 和 时隙 ALOHA
  •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以太网)

纯 ALOHA

  • 当一帧首次到达(一个网络层数据报在发送节点从网络层传递下来),节点立刻将该帧完整地传输进广播信道。
  • 如果帧的传输经历了碰撞,该节点立即(完全传输后)以概率 重传该帧。
  • 否则,该节点等待一个帧传输时间。在此等待后,以概率 传输该帧,或者以概率 再等待一个帧传输时间。

成功传输要求其他节点在2个时间间隔内不传输(即只要与其它帧有部分重叠,就判定为冲突),因此一个节点成功传输的概率是 ,纯ALOHA协议的最大效率为 ,其中 N 为节点总数。

时隙 ALOHA

作出假设:

  • 所有帧都是比特长
  • 一个时隙等于传输一帧的时间
  • 结点只在时隙起点开始传输帧
  • 结点是同步的,每个节点都知道时隙何时开始
  • 如果一个时隙中有两个或更多个碰撞帧,则所有节点在该时隙结束之前检测到碰撞事件

是一个概率,则每个节点中时隙ALOHA的操作为:

  • 当节点有一个新帧要发送时,它等到下一个时隙开始并在该时隙传输整个帧;
  • 如果没有碰撞,该节点成功传输,不需要考虑重传;
  • 如果有碰撞,则该节点在时隙结束之前检测到碰撞。该节点以概率在后续的每个时隙中重传它的帧,直到该帧被无碰撞地传输出去。

优点:

  • 当某节点是唯一活跃的节点时,允许以全速连续传输。
  • 分散的:每个节点检测碰撞并独立地决定什么时候重传(但仍然需要对时隙同步,即各节点时钟同步)。
  • 极为简单。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和具有碰撞检测的CSMA(CSMA/CD)协议族中包括两个规则:

  • 载波侦听(carrier sensing):一个节点在传输前先侦听信道。如果来自另一个节点的帧正向信道上发送,节点则等待直到检测到一小段时间没有传输,然后开始传输。
  • 碰撞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当一个节点在传输时一直在侦听信道,如果检测到另一个节点正在传输干扰帧,就停止传输并等待一段随机时间。

由于信道传播时延,即使在侦听当前信道,仍然可能导致碰撞发生。传播时延越大,载波侦听节点不能侦听到网络中另一个节点已经开始传输的机会就越大。

具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

以太网中的CSMA/CD协议及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详解

  1. 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条数据报,准备链路层帧,并将帧放入适配器缓存中;
  2. 如果适配器侦听到信道空闲,它开始传输帧。否则则等待直到侦听到没有信号能量时才开始传输帧。
  3. 在传输过程中,适配器监视来自其他使用该广播信道的适配器的信号能量的存在。
  4. 如果适配器传输整个帧而未检测到来自其他适配器的信号能量,则传输成功;否则中止传输,等待一个随机时间然后重复第二步骤(等待信道空闲)。
  5. 二进制指数后退(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当传输一个给定帧并经历了一连串的次碰撞后,均匀地随机地从 中选择一个间隔时间长度 。对于以太网,一个节点等待的实际时间量是 比特时间, 能取的最大值在10以内。

CSMA/CD 的最小帧长 = 冲突域 * 传播速率 = 2 * 单向传播时延 * 传播速率

1-persist CSMA,1 指等待的概率为 1,也有概率为 0 或 p 的。为 0:信道忙就睡一会再来看看

比特时间:传1bit所需时间

争用期:即碰撞窗口,节点在发送完成后的争用期中监听信道,无碰撞则认为发送成功。本质为,以太网的争用期为51.2μs

链路层寻址

MAC 地址

MAC 地址是链路层地址,是给接口的(网卡)

交换机没有 MAC地址,因为交换机应当是透明的

MAC 地址长 6 字节

  • 适配器要发送一个帧时,将目的适配器的MAC地址插入到该帧中,并将该帧发送到局域网上。
  • MAC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 一台交换机偶尔将一个入帧广播到它的所有接口,适配器可以接收一个并非向它寻址的帧。
  • 适配器接收到一个帧时,将检查该帧中的目的MAC地址是否与它自己的MAC地址匹配。如果匹配,该适配器提取出封装的数据报并向上传递;否则丢弃该帧。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下面是在ARP表中添加一条记录的过程,TTL一般为20分钟。假设交换机会广播所有帧。

  • 发送方构造一个称为ARP分组(ARP packet)的特殊分组,一个ARP分组有几个字段:发送、接收IP地址以及MAC地址。ARP查询分组的目的是查询子网上所有其他主机和路由器,以确定要解析的IP地址的MAC地址。
  • 适配器封装ARP分组,用广播地址作为帧的目的地址,将帧传输进子网中。
  • 目标主机给查询主机发送回一个带有所希望映射的响应ARP分组(使用标准帧而不是广播地址),然后查询主机更新ARP表,并发送IP数据报。

默认相同子网内的设备互相知道对方MAC。可以从ip看出是否相同子网

发送数据报到子网以外

假设子网1的网络地址为111.111.111/24,子网2的网络地址为222.222.222/24

  • 发送数据报不能使用子网2适配器的MAC地址,因为子网1没有任何适配器与之匹配
  • 发送主机使用ARP获得路由器接口的MAC地址,然后创建一个帧将该帧发送到子网1中
  • 子网1的路由器适配器看到该链路层是向它寻址的,将这个帧传递给路由器的网络层
  • 路由器通过转发表得知转发的子网2接口,并将数据报告诉子网2的适配器,该接口使用ARP获取目标MAC地址
  • 子网2接口用目标MAC地址重新封装成一个新的帧发送到子网2中

这是“缺省网关地址”方式,还有“代理ARP”方式

以太网技术

  • 10BASE-T
  • 10BASE-2
  • 100BASE-T
  • 1000BASE-LX
  • 10GBASE-T

其中10:10Mbps;BASE:基带以太网(媒体仅承载以太网流量);T/2/LX:物理媒体,T为双绞铜线。

参数10Mbps100Mbps1Gbps10Gbps
比特时间100ns10ns1ns0.1ns
冲突窗口51.2μs5.12μs4.096μs
帧间间隔9.6μs0.96μs0.096μs
冲突重发次数161616
冲突回退限制101010
阻塞帧(冲突信号)4字节4字节4字节
最大帧长度1518字节1518字节1518字节1518字节
最小帧长度64字节64字节416字节(载波扩展)64字节

10Gpbs使用专线,交换机间不存在多路通信,无需CSMA

链路层交换机

  • 过滤(filtering):决定一个帧应该转发到某个接口还是应当将其丢弃
  • 转发(forwarding):决定一个帧应该被导向哪个接口,并把该帧移动到哪些接口
  • 交换机表:包含某局域网上某些主机和路由器的(不是全部)的MAC地址、通向该MAC的交换机接口、时间

假定目的地址为dd:dd:dd:dd:dd:dd,从接口 到达:

  • 交换机表没有目的地址表项,此时交换机向除 以外的所有接口转发该帧的副本(广播)
  • 交换机表有一个表项与接口 连接起来,执行过滤功能
  • 交换机表有一个表项将接口 连接起来,该帧被转发到与接口 相连的局域网网段

自学习:

  • 交换机表初始为空
  • 对于每个接口收到的每个入帧,交换机存储源地址、接口、时间(雁过拔毛,A从1口发来数据,那以后发给A就走1口)
  • 对于未知端口的目标MAC地址,交换机向除发送端口外的端口做广播(同一端口的收发不需要通过交换机)
  • 如果在一段时间(老化期(aging time))后,交换机没有接收到该地址作为源地址的帧,就在表中删除这个地址

交换机是即插即用设备(plug-and-play device),因为他们不需要网络管理员或用户的干预。交换机也是双工的,任何交换机接口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

交换器 v.s. 路由器:

  • 交换机
    • 即插即用,自学习
    • 相对高的分组过滤和转发效率
    • 必须处理高至第二层(链路层)的帧
    • 对于广播风暴不提供任何保护措施
  • 路由器
    • 需要人为地配置IP地址,通过路由算法学习
    • 当网络中存在冗余路径时,分组通常不会通过路由器循环
    • 必须处理高至第三层(网络层)的帧
    • 对第二层的广播风暴提供防火墙保护

通常路由器在交换机的上层,连接多个交换机

  • 集线器 hub
    • 一个口收到的信号,原封不动的发送给所有其他的口。
    • 工作在物理层。
  • 网桥 bridge
    • 与 hub 相比,网桥会过滤 mac,只有目的mac地址匹配的数据才会发送到出口。
    • 工作在链路层
  • 交换机 switch
    • 可以看做多个网桥的集成,但是也有三层交换机,即实现了部分路由功能的交换机
    • 工作在链路层
  • 路由器
    • 基于 IP 做转发
    • 工作在网络层

PPP 协议

Point to Point Data Link Control

  • 没有多个用户,就不需要 MAC 和 MAC 地址
  • 异步传输,两帧间隔随意
  • 全双工、拨号都支持
  •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或 HDLC

PPP 需求

  • 成帧:把网络层报文封装到链路层帧,并且能够解封装到不同的高层协议
  • 比特传输:若用户数据出现了和帧头帧尾一样的数据,需要能检测出并正确传输
  • 差错检测:但是不用纠错
  • 链接活性:能检测链路层的故障,并向网络层通知
  • 能支持网络层的协商,自动配置 IP 地址

PPP 帧格式

套用了HDLC的帧格式

  • 帧头帧尾各 1 字节:都是 01111110(7e)
  • 地址全 1:点到点了你要啥地址啊
  • 控制字段固定:不实现差错控制
  • 协议字段 1 或 2 字节:高层协议
  • 用户数据
  • CRC:2 或 4 字节

字节插入

为了允许用户发送 01111110,在用户发送的 01111110 前无条件插入 01111101(7d)。

为了允许用户发送 01111101,在用户发送的 01111101 前无条件插入 01111101(7d)。

接收方看到一个 7d,就把其看作转义字符,而其后的是用户数据。

获取网页

N2是一台新机器,具有本机IP地址和MAC地址。如果在浏览器中打开 http://www.sciroccogti.top/ ,则该命令会用到哪些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协议,描述浏览器获取信息过程?

  1. N2通过ARP查询获取默认网关MAC地址;用到网际层协议:ARP协议
  2. N2通过DNS获取 http://www.sciroccogti.top/ 的IP地址;用到应用层协议:DNS协议、OSPF、BGP;传输层协议:UDP;网际层协议:IP;
  3. N2与 http://www.sciroccogti.top/ 建立TCP连接;用到传输层协议:TCP;网际层协议:IP;
  4. N2通过HTTP获取web网页;用到应用层协议:HTTP,传输层协议:TCP,网际层协议:IP;